臺灣教育失敗? 西方教育勝東方? 淺淺談紐西蘭教育風格。

近期中一中的新聞甚囂塵上,臺灣義務教育被更加熱烈的討論,趁著這個時候我想寫下過去一直想討論的話題:臺灣教育真的全部都不好嗎?西方教育一定比臺灣教育好嗎?

過去你的生活中是不是也常常聽到"臺灣教育失敗"、"臺灣的年輕人競爭力差"、"臺灣教育不重視找尋學生的興趣及熱情,只注重考試"等話呢?

甚至有些父母選擇將土生土長,雙親都是台灣人的台灣孩子送去美國學校就讀,為了讓小朋友接受雙語的教育,並且相信這樣可以培養出更有"國際觀"的孩子。

這些都是立意良善,但是接受臺灣本土教育的孩子就比較沒有競爭力嗎? 西方教育真的優於臺灣的教育嗎? 還有臺灣教育從來沒有進步過嗎?

我不是教育相關專業畢業,也沒有做過深度研究,在就讀新竹教育大學期間也沒有修教程,但是有幸在2016年到紐西蘭的當地的主流學校擔任華語老師6個月,與紐西蘭孩子互動的期間,也不經讓我反思,臺灣人口中的"教育失敗"到底是多失敗呢?還有怎麼樣的教育才算是成功呢?

紐西蘭是一個相較於臺灣幅員廣闊,人口相當少(四百萬)的國家,國家的經濟主力是農產品及原物料,不知道是不是以農立國,且較常與大自然為伍,所以就我的觀察這裡的人相當放鬆,對科技及效率沒有太大的要求,所以求學學生也沒有太大的升學壓力。

我是透過學海築夢的教育部計畫,跟碩班老師的牽線到當地主流學校教華語,待在那裡六個月的時間,當時也有隨筆記錄下教學情況,可以詳見部落格內的標籤。

出發之前,我其實非常的擔心教學設計夠不夠嚴謹,是不是要設計相對的評量機制等,但到當地開始上課兩週後,我才發現對於學校而言,開發學生的興趣,希望開啟學生對其他國家及多元文化的眼界,遠比學生能真的說出華語重要得多。

因此平常的上課日,我除了教華語課以外,空堂時間我開始到別的課程去觀課,我當時觀了語文課、自然課、縫紉課及特別開給國際生的英語課等。

以下就學習期程、教學風格的不同說明:

一、學期期程:紐西蘭一年共分為四個學期,依照日照時間,各學期約莫9-11週,學期與學期之間會相隔1-2兩週的假期,我跟當地老師聊過,他們說以往也是採跟臺灣一樣的寒暑修方式,但是學生經過2個月的時間後學過的東西很容易忘光,所以才改制。

大多數的學生假期都會安排旅遊、打工、實習、運動活動等,這點跟臺灣學生較為不同,當然我的經驗不等同所有學生,但我印象中我每年的暑假不是一直寫作業準備大考,就是在家裡發呆看電視或看漫畫、小說,我那時候假日最大的休閒就是看言情小說,或是熬夜追偶像劇。

二、上課時間及課表:我當時待的學校分成A、B週,每天的課表有點不同,早上第一堂課是8:45-10:15左右,但是通常10:30-11:00左右會有一個20分鐘的早茶時間,然後休息過後,12:20左右上課到下午1:20左右就準備吃午餐,吃完午餐後,上最後一堂課到下午3:10左右就下課了。

當時的課表,紅框框是我的華語課。
三、課程及教育風格:

重視學生個體差異:
上一篇被學生討厭、投訴了怎麼辦? 以華語老師及行政支援角度的經驗分享的文章中,曾經提到我自己自以為是地認為青少年都喜歡動態活動,但其實還是有許多同學喜歡靜態課程,輔導老師跟學生談過後,特別跟我溝通了這點,觀課期間,也會發現其他課堂老師也都會針對學生有特別的輔導及功課,臺灣大多數課程都是設計成讓大多數學生可吸收的平均值,而紐西蘭的教育的確是較重視個體差異。

學生是否常表達個人想法:這裡的學生相較於台灣的確是比較願意發言,真的是什麼樣的問題都會問,就像我剛到校不久,我問課堂學生有沒有什麼問題,同學就問「老師結婚了嗎?你有小孩嗎?」等問題,這些單純就是學生想知道,並不是真的是因為想要表達個人想法,或是真的相較於臺灣學生更會獨立思考。

我覺得台灣的教育隱含著不希望學生什麼問題都問(不是不希望你問問題,是希望你問好問題,不要問笨問題,或是不重要的問題),但也沒有教導學生該如何發問,所以台灣學生發言前常常會思考許久,最後卻步而後就漸漸不敢發言。其實兩邊的學生思考及發言模式成長曲線真的沒有太大的不同。

多元的授課方式 :這所學校裡並沒有公版教材及課本,學校大體是根據紐西蘭教育部所制定的大綱授課,但老師有許多彈性,就我的觀察進度也相較於台灣不那麼緊迫,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去觀year9(差不多台灣的國三)的自然課(science),同學們一人一個拿著尺到學校裡去量葉子的長度並記錄下來,就我的認知,臺灣的課程安排絕對沒有時間做這樣的活動,雖然一開始我也覺得有點浪費時間,但是事後想想探索也該是教育的一環,讓學生學會主動探索,而不是馬上得到答案,或許也是兩邊教育風格的差異。

生活教育差異:紐西蘭學生不用打掃,對於教室也沒有歸屬感( Year 9開始就會跑班上課)同儕之間的互動也沒有我想像中的多,上課時我有時候會讓學生畫圖或寫東西,曾經幾次同學寫錯了就把紙直接揉掉,丟在地上,後來也沒有把垃圾收走,老師們也沒有大大的反應,下課後清潔人員就要開始逐班地整理教室內的垃圾,對於從小就被教育紙類要回收,教室要自己維護的我而言真是非常的不可思議。

當時我突然悟到為什麼我們從小學到高中甚至大學都要打掃教室,其實學生也根本掃不乾淨,但這其實是要教育學生要愛護你的生活環境,而且這默默的就深根到後來的生活中,我觀察就算是大學生,台灣的孩子都會把紙類、塑膠罐、鐵罐整理好自動分類到箱子裡,甚至是下意識地去做好,雖然不會百分百地完成,但相較於西方真的有著截然的不同。

寫到這裡,發現教育真的不是三言兩語能說完的,就算僅是我短短6個月的觀察,卻寫也寫不完,所以最終只能粗略地寫下簡單內容。未來若有時間,會再分篇章逐篇地談,也希望能寫下寄宿期間對Home parents家庭教育的觀察。

最後,我只想説教育不是只有「成功」跟「失敗」,大多數時候其實只是一種選擇。
這世界很難有一分為二的對錯,你要孩子乖,聽話,又要他會獨立思考、清楚自己要什麼,該走什麼方向,不能說所有孩子都辦不到,但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知道自己要什麼,很多時候就是性格裡有著叛逆,有許多不服。如果總是聽話、順從常常也伴隨著迷茫。自由常包含著孤單、束縛卻也代表著陪伴。

我是土生土長的台灣孩子,無論是成績、運動或其他表現都不是非常出色、個性也不那麼積極。對像我這樣的「普通」小孩而言,有人帶著唸書,要你不要想那麼多,給你一些普通的目標都讓我逐漸成長成一個至少能為自己負責的大人。

或許是我比較幸運,從小到大我遇到很多很棒的好老師,小學耐心且充滿熱情的李老師、國中充滿愛,努力讓我們在升學主義中找到一點點學習樂趣的班導王老師、高中非常兇悍,把體育當主科教得超級好,讓我受益良多的李老師(改天會寫一篇有關這個的故事),帶我走上華語之路的大學恩師張老師,當時溫暖又可愛的班導張老師。研究所期間讓我有機會到紐西蘭實習的吳老師,讓我看到自己不一樣可能的劉老師,還有讓我學習非常多的論文指導老師葉老師,口委鄭老師。

我一直都非常感謝著這些老師,老師不是一個容易的職業,特別是在這個世代裡,老師們不是完人,但我能感受到大多數的老師們都是捧著一顆充滿理想的心在臺灣的教育環境中努力著,所以請不要再說臺灣教育失敗,請給身邊的老師們一個大大的鼓勵,並勇於說出你的感謝:)

#教育

#感謝在學習路上陪伴過我的老師們


留言

熱門文章